日期:2025/05/13 18:05 來源:文明張掖
字號:[大][中][小]
祁連山腳下,他只身一人在大山深處默默堅守二十多年,只為守好紅塘,護佑家鄉人民;30歲出頭,身患殘疾,但他滿心向陽,照顧母親,扶持兄長,用愛與責任詮釋孝老愛親真諦;拾金不昧,不愿留名,她只淡淡地說,只想著失主一定很著急,要盡快把東西還回去,水管工許茂俊、村民楊強林、學生王佳宇……高臺,這片浸染著革命先烈熱血的紅色熱土,紅色基因不僅深深烙印在這片土地上,更將紅色基因融入好人文化建設,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公民道德實踐之路。
三級培樹:讓“草根英雄”站上C位
“要不是村里推選,我都沒覺得自己做的事有啥特別,只是做了一個妻子、一個兒媳婦應該做的事。”駱駝城鎮建康村村民趙愛榮,悉心照顧患病的公婆,入選“張掖好人”。
高臺縣始終將群眾參與放在突出位置,著力暢通組織推薦、社會推薦和個人自薦渠道,創新建立“好人金字塔”培樹機制,分層分級廣泛開展“好婆婆”“好媳婦”“道德模范”“文明家庭”“星級工匠”“巾幗建功標兵”等典型培樹活動。同時,充分利用媒體記者渠道豐富、信息鮮活的優勢,從新聞報道中篩選符合推選條件的好人事跡,擇優納入“高臺好人庫”進行統一管理。此外,定期組織開展復查活動,及時清退違反有關規定的入庫管理對象,有效保證了道德典型的示范性。
宣化鎮在孝善典型常態化培樹的基礎上,率先設立“孝善基金”,組建“孝善宣講團”,通過“固定大講堂+流動小課堂”的方式,讓“孝善課堂”與群眾零距離,讓文明新風吹進千家萬戶。
禮遇升級:讓“德者有得”成新風尚
今年高臺春晚,10位“中國好人”“道德模范”等各類典型被安排在會場第一排觀看新春晚會。這份特殊的禮遇,源于該縣出臺的《道德典型禮遇關愛實施辦法》。
從邀請出席重大活動、納入縣級慰問對象、結對開展定向服務等方面進行常態化尊崇、關愛和禮遇,將生活存在困難的好人模范納入各級黨委、政府重點走訪對象和結對關愛對象,幫助他們共渡難關;以重大節日、文藝匯演為契機,邀請道德模范、好人代表參加慶典活動,彰顯好人模范的崇高社會地位……這些實實在在的優待,在全縣樹立了好人好報的鮮明價值導向,激勵更多的人見賢思齊、崇德向善。
據悉,高臺縣每年用于各類道德典型的關愛資金達10余萬元,生活困難道德典型全部納入結對關愛對象。目前,高臺縣各行各業涌現出各類先進典型1053人次,1人獲評全國見義勇為模范,41人榮登“中國好人榜”“甘肅好人榜”。一個個閃亮的名字,一串串跳躍的數字,成為了引領社會向上向善的精神旗幟。
全媒傳播:讓善行“破圈”生長
在高臺縣融媒體中心,記者們有個特殊的工作群——“好人線索采集群”。去年通過媒體報道發現的“普通農民18年獻血8400毫升”“七旬老太勇救落水兒童”等凡人事跡,最終入選“高臺好人庫”。
“我們要讓好人的故事家喻戶曉,用身邊人帶動影響身邊人。”高臺縣委宣傳部副部長鄭儒廷介紹,縣委宣傳部聯動融媒體中心打造“好人全媒體矩陣”:在廣播電視臺、微信公眾號開設“德潤高臺”欄目,新媒體推出“凡人微光”系列報道。其中,“器官捐獻接力”群體的短視頻播放量突破10萬+。
對先進典型事跡進行集中展播,這種傳播正在產生“裂變效應”。在“隴人驕子”夏寶云捐獻器官后,接續涌現出10例器官捐獻者和造血干細胞捐獻者,成為全市乃至全省器官捐獻人數最多的縣區,高臺縣“讓愛永續”器官捐獻者群體獲評“感動甘肅·隴人驕子”集體提名獎。
更深刻的變化發生在人們心里。市民石永武在馬路邊撿到一部手機,通過發布信息及時歸還失主;新壩鎮元山子村村民李玉國勇救落水婦女,此前曾多次救人……從“一個人”到“一座城”,從“盆景”變“風景”,如今的高臺,紅色基因與好人文化的深度融合正轉化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強大精神動力,讓這座西部縣城煥發出獨特的文明魅力。